在单位对人彬彬有礼,回家后却是懒怠少言,这种“下班沉默症”你有吗?长春市心理医院心理病房主任燕利娟说,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,会破坏与家人的情感沟通,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。
压力大引发“下班沉默症” 在单位时礼貌周到,对待同事很温和,遇到话题比较健谈;但回到家后却是懒怠少言,整个人闷闷的没有精神,网上形容这种情况是“下班沉默症”。据报道,现在有“下班沉默症”的人不少! ![]() 为什么一些人身上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在燕利娟主任看来,这是源于他们在工作状态下,如果成功了会有一种被认同感,会认为这是个人价值感的体现,而回家后则没有这种“情感反馈”,因此在单位会表现得更活跃一些。“另一方面,在单位积极表现、努力工作会有工资拿,这也是一种经济价值的体现。燕利娟主任说。 还有一些人的“下班沉默症”与压力大有关,“在工作单位,因为人际关系及生存的需要,即使不愿意应对也要彬彬有礼,但在单位压力过大,回家后卸下防备,自然会变得不爱说话。”燕利娟主任解释,人的压力越大,在单位越是会戴上一副面具,那么回家后这种“沉默”就表现得越明显。 长期“沉默”当心心理问题 燕利娟主任介绍,在现代社会中,人们往往更重视工作中的角色,而忽略了家庭角色和家庭责任。一些人将“下班沉默”当成了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,还有人因在家中找不到“个人价值”,心情总是很抑郁、焦虑,也会出现“下班沉默”的情况,而这种“沉默”持续的时间久了,家人间的情感沟通会受到破坏,严重时还会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心理问题。 “心理问题还会通过肢体表现出来,例如肢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等。”燕利娟主任提醒大家,别小看“下班沉默症”,否则时间久了会对身心产生危害,无论何时,一个人都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单位和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与任务,踩好工作与生活的“平衡木”。 “有人说家是港湾,回家就不用再戴着面具,想怎样就怎样。”燕利娟主任表示,家是人休憩的港湾,但每个人也都有一份家庭责任要尽。我们要做的是“将家人当外人”,回家后虽不需要戴面具,但也有责任倾听家人的喜怒哀乐,有技巧的和他们沟通,而不是将他们当做“隐形人”。 家庭生活应丰富一些 “很多人的生活比较单调,家里、单位两点一线,回家后就是做饭、看电视,这样简单、重复性的家庭生活,也会让一些人出现‘下班沉默症’。”在燕利娟主任看来,想改变“下班沉默症”,就要让家庭生活变得丰富一些,比如夫妻可以多出去转转,“有时间可以一起做运动,运动过程中夫妻有合作,有坚持,有鼓励,是非常适合增加家庭亲密感的方法。” 家庭生活中,“妻子应做好知心爱人的角色,最忌成为一个家庭的妈妈,用自己的方式‘管教’丈夫和孩子。”燕利娟主任说,当然,丈夫也要承担家庭责任,多张罗一些室外活动,不要把工作情绪带回家中,同时,也应为妻子疏解工作上的困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