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查发现,入职培训之所以难叫好,关键是因为大家觉得它难――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帮助被培训者完成从新人到员工的转变,难!要满足各层次,从企业领导层到普通员工的需求,难!要让领导满意还要员工满意,难!既然难,“那就这么着吧”,从前怎么做,今天还怎么做。不曾想,在“墨守成规”中,入职培训已陷入种种误区。 空对空 走过场 某精细化工生产国企,上至厂长,下至人事经理、主任,再至普通职工,无不认为入职培训是“想免但免不了的赔钱事”。该厂为期两天的培训,上午安排体检,特发牛奶抚恤员工;下午开大会,厂长致欢迎词,副厂长A讲话,会上冷饮、水果**不断;第二天上午,副厂长B主持讨论企业文化;下午由新职工代表发言,发言稿已由人事部事先拟好;当晚组织全体新职工聚餐。 该厂人事经理表示,如此安排实属无奈:一方面,薪资拼不过外企留不住人,“培训还能不人性化一点?”另一方面,“的确没什么好训的”,但又必须培训,只好这么办。至于由人事部为职工代表拟发言稿,“厂里招的主要是技术类员工,工程师、技术员不善言辞,我们能不为他们减负吗?” “生死合同”定生死 某IC制造企业对新聘的技术员培训时,发了很厚的一打安全生产资料、讲义,会上一句“你们拿回家好好看”,随后每人在安全生产保证书上签了字,入职培训就算完了。当问及在生产线上工作数月的李小姐“是否知道硅烷泄漏的危险性”时,她一脸茫然。事实上硅烷泄漏时只要千分之二的浓度就足以致命。至于防护服的穿着,她说培训时也没讲,上班时师傅教一下就穿上了。“把防护口罩摘下来透透气,在超净手套上戳几个洞,都很正常。” 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成为领导秀场 在私企做了多年培训经理的王先生感慨良多,领导希望利用这一平台,或树立威信,或与员工增进交流,“入职培训变成领导秀场,我们做执行的,又有什么办法!” 入职培训中,领导贴近员工的做法,既能鼓舞员工,又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全面了解,确实未尝不可。问题是有些领导讲话缺乏针对性、指向性,台上连篇累牍,台下昏昏欲睡。偶有激情澎湃的,却是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,吹嘘自己当年多么了不起,打下了这片江山。员工初听很振奋,很有自豪感,可是这位当家的,反反复复只讲睡阳台、吃泡面的事例,颠来倒去只是“你们给我好好干,将来有你们的好”,接受培训的员工对领导的好感在冗长的“训话”中一点点消散。 骡子和马一起遛 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入职培训非常丰富,有企业文化介绍,有生产注意事项讲解,有团队协作、沟通技巧指导,可是员工就是不满意,为什么呢?工程师认为有些操作上的细节只需传授给技术员就行了,技术员表示有些理论的讲解如听天书,销售人员觉得沟通技巧的指导不深入,而工程师、技术员又都感到沟通技巧的介绍不必要。 这家企业的培训的确耗费了不少人力、财力和物力,却并未换来员工的满意,究其原因,在于一点,缺乏针对性。不同的岗位在素质、技能上的要求有时天差地别,如果培训内容在各岗位间的适用性不强,那就很有必要按信息有用性对被培训者作划分。骡子和马毕竟不同,硬是一起遛,骡子拖累了马,难道是马的错而非驯马人的不是吗? 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专业讲师不专业 某电子产品公司邀请一家专业培训机构为其新招聘的销售员作培训,培训结束后,员工在评分表上给了负分。培训为何如此失败?事实上,讲座中一员工“拍案而起”:“不要拿这些老套的玩意糊弄我们,我们不要听你讲。” 原来这位专业讲师备课不精,匆匆开讲,泛泛而谈,举的例子和“从前有座山”的故事一样老,教案PPT上只有“成功是什么”“怎样成功”……寥寥数语,而员工需要的是具体的销售技巧,遭拒时如何赢得转机,企业产品有哪些卖点等等。相比员工的需求,这样一位讲师显然太不专业了。公司花了冤枉钱不说,培训的目的也没达到。 互动反馈都落空 培训后向员工了解反馈意见,并加以分析的企业为数不多;培训前做调查,了解员工需求具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。尤其当企业面对大批被培训者时,做培训需求意向的调查显得十分低效。但是无视员工需求或者误解员工需求的前提下,设计出的培训肯定缺乏针对性。没有互动,不知道员工要什么;没有反馈,不知道将来要改进什么。 其实也有高效率、低成本的沟通方式,为什么一定要做系统化的调研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呢?换位思考、个别沟通都能有效果,即使不能了解全面,也能贴近新人的需求,从而在培训的设置中不断调整,增强有效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