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核实施的“一线推动者”在整个考核实施过程中,受到员工的最大质疑即是“绩效考核有什么意义?”、“绩效考核是否会流于形式?”。有的时候,这种质疑多了,不仅员工会在一开始就对绩效考核表现出“不屑”情绪,连“一线推动者”也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,进而最终产生“畏难”情绪。 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
分析原因,其实这种质疑的产生往往与企业过往的管理历史有关。以国有企业为例,大多国有企业在九十年代末就引进过绩效考核机制,“月度评价”、“末位淘汰”成了那个时候绩效管理中的时髦词汇。但往往都因为诸如“考核周期过于频繁”、“强制比例机制设计不够合理”、“过于强调负向激励”等考核设计中的缺陷而最终在运行了一、两年之后销声匿迹了。因而“流于形式”成为了绩效管理中的另一个时髦词汇,也是多数老国有企业中的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“定格式”认识。 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
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,对于考核实施的“一线推动者”,提出两点建议。一是,绩效考核是个长期的事,这一点不仅是“一线推动者”需要时刻提醒自己,也是需要和其它员工交流、传递的。绩效考核不像“竞聘”和“薪酬套改”,轰轰烈烈、排山倒海,它是个细水长流的事,贵在坚持,只有时间久了,才能够发现员工的工作行为慢慢转变了,内部的工作文化慢慢形成了,因而无论考核实施的“一线推动者”还是普通员工,都不该过早的给考核下“没有效果”、“流于形式”的判断,这是要时刻提醒的。而考核实施也该是本着长远考虑的角度来操作的,这便是提出的第二点建议,即绩效考核要一步一步的推进,在推进的过程中要修正,要完善。分析老国有企业在过往绩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,很大程度上就是期望一次把绩效考核做得完善,诸如运用“指标”、全部“量化”、“月度”考核、“末位淘汰”……但实际当时的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样实施的条件,比如缺少相应的数据积累无法形成指标,形成了指标也难以量化,管理基础较弱而月度考核占用过多管理资源,在这样“强行”实施的考核结果下出来的考核结果必然会受到质疑,但是“末位淘汰”的机制摆在那又会成为管理者的难题……这样的考核必然会导致最终的流于形式。因而,在新一轮推行绩效考核时,需要认清管理的现状和公司的特点,可以尝试着逐步推进的考核方式。比如某些企业管理资源有限,先采用季度甚至半年度的考核方式;有些企业绩效目标难以制定,先采用部分目标量化结合绩效总结的方式考核;有些企业现阶段还不适合搞全员绩效考核,就先把干部述职作起来。找准某个切入点,先把绩效考核作起来,然后再在考核实施的过程中再不断修正,不断补充,不断完善。 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
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
|